当前位置:中心概况>>管理机构

基因组与个体_管理机构
中心管理
来源:基因组与个体化医学研究中网站心   发布日期:2020-10-27
 以“整合、共享、完善、发展”的协同精神与理念,应用以基因组学为核心的系统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探索和阐明复杂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复杂性疾病的分子分型、制定个体化防治方案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共同目标,整合优势资源,通过开展“战略协同”、“组织协同”、“人才协同”、“科研协同”、“资源协同”的五大协同实现的“政产学研用”的创新管理模式。

1. 深化完善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由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全面负责中心的管理运行。学术委员会负责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咨询。管理办公室负责保证中心的日常工作。加强对中心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分批对科技管理人员、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的主要管理人员等进行系统培训,不断提高科技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力求培养一批既熟悉科技创新规律、又有领导才能的组织管理专家;打造一支既精通管理、又爱岗敬业的专家型职业管理队伍。 

2. 深化协同创新中心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继续大力推行PI 制、合同制及聘用制等有利于人才的工作及生活环境,鼓励科技人员与协同单位间双向选择的人才流动机制,构建灵活机动的人力资源共享、奖惩分明的机制体制。 

3. 坚持贯彻广西医科大学“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政策。切实推进“未来学术之星”大学生科研培养计划的实施。积极营造科研氛围,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全面提供科研平台,支持学生参与科研;总结及表彰,激励学生参与科研;将本科生创新创业、尽早接受科研熏陶与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的培养紧密结合,保持人才的延续性、着力造就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4. 建立健全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武装科技工作者,不能仅以“使用价值”为标准,而必须以能否最终对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做贡献为最高标准。建立客观、公正、科学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分类指导与管理。改变以往的由项目课题、文章、奖项等数量为主的评价模式,采用国家急需、市场导向、世界一流的原则,对围绕区域重大需求从事的科学前沿研究、应用技术开发进行分类评价,强调质重于量,鼓励自由探索,宽容失败,努力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5. 坚持完善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交叉学科和自由探索的课题研究,寻求原始科技创新的切入点。推动“课题制、项目制、滚动制”的管理模式。加大对科研项目的立项、中期评估、结题验收等全过程跟踪管理的力度。出台激励政策,对于取得高质量成果的课题组给予资金、待遇、政策的大力倾斜,确保“课题制、项目制、滚动制”的实施。同时,针对所有员工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以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利用我们和国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项目等资源,引导和培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实验室和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研究中心;设立更多的交叉学科博士学位点,创新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培养模式,真正实现原始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6. 健全研究成果的转化机制,加强高新技术的综合和集成。借助国家科技创新大会的东风,借鉴国外著名教授的成功经验,尝试教授型的公司制、工厂制、企业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的良性循环。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鼓励有成果的教授在国内外、行业内外建科技合作基地、办工厂、开公司,积极发展科技企业,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7.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吮行业创新的养分。积极扩大国际科技合作,面向世界办学。吸引国外一流学者到协同中心工作,继续积极鼓励中心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到国外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学术中心、高水平科研机构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突破国界与国外著名学术中心联合科技攻关,积极争取参与国际性大科技项目。力求实现与跨国公司研发部门的合作研究,建立战略技术联盟,掌握最新产业动态,为我中心原始性创新积累经验,增加知识存量。尽快创造出国际一流的成果,培养出国际一流的人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8. 继续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倡导创新协同中心学术交流与争议文化氛围。打破部门界限,实施协同单位间访问学者制度,促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与国际优势核心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推动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形成综合改革特区,逐步形成园区式的协同创新中心的新格局,以及网络式管理的科技工作新模式,以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索氛围和倡导实研究中心科技创新文化。

地址: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南宁双拥路22号,邮编:530021

版权所有:广西医科大学基因组与个体化研究中心

微信平台